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繁體中文

做好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服务工作

做好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服务工作

[摘要]  高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直接渠道。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与学生服务工作中,要牢牢把握“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始终代表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建立与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服务体系。
[关键字] 指导    人才    培养    服务  

一、牢牢把握“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最直接渠道。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功能,始终以学生成才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成才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1、认清形势,找准定位,争创同类高校一流水平
高校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产业,培养的人才是一种“特殊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比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现实的特别的意义和分量。今后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生存,主要取决于高校的社会声誉,而社会声誉的取得靠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人们选择学校就是看学校的人才培养,录取分数线、就业率以及就业后毕业生形成的群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因此,面对严峻的挑战与艰巨的任务,我们高职高专类学校更要以提高教学质量求生存,以学生成才求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造成录取分数线低,但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低。面对困难我们要增强信心,坚持办学多样化、特色化,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又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形成有高等教育基础与职业技术教育特征相融合的高等职业技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英语、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因此不与本科院校盲目攀比“高大全”,要与本科院校比管理比质量比特色,创出同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一流水平,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2、深化改革,突出特色,切实抓好教学工作,提高学生成才率
近几年,因大规模扩大招生和生源成分的不同,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各专业及课程设置结构,制定适应市场需求和符合学生成才规律的科学的合理的特色鲜明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一个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应以2至3个方向的技能与特长为宜,要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这样既照顾到了知识面,又考虑了专业方向,学生毕业时有2至3个训练有素的技能与特长方向,为就业竞争拓展空间的同时,也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其次要系统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改革,改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自主、能动、创造性学习。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必选修制,让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专业、特长、课程、教师的空间,以利于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成才率。第三,及早建立严格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系(室)领导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分管领导评价,并各占一定的比值,对教师教学水平、讲课质量、治学态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的考评,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竞争机制。第四,大胆进行考试改革,逐步建立各学科试题库,逐步实行教考分离。因为学生已经“宽进”,所以应该“严出”,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成才率。这样,真抓实干长此以往逐步形成高质量教学水平  培养  高素质人才 促进  高就业率 引入  高招生数的良性循环的办学局面。

3、抓好教风建设,推动优良学风形成
优良学风历来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学校创品牌、树荣誉、谋发展的基础。学风是校风的一个重要标志,透过学风这个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的精神面貌、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看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学风建设中,一般都是片面强调学生方面的学习,效果往往不佳。其实,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因素,它与校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建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校风是形成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种无形的力量;而良好的教风能促使学生养成勤奋求实、刻苦学习的品格,对学风则起着直接的主导作用,也可以说,学风是由教风塑造而成的,教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要促进优良学风形成,首先要重视教风建设, 即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教师的师德、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教风引导熏陶学生,关心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风。要用制度化克服教师重学术研究、轻课堂教学;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思想与现象,为教风、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其次,重视“教学结果”评价,激励教师承担“育人”责职。对于学校来说,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那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结果如何,与教师的教学水平、责任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结合教学评价体系,重视“教学结果”评价,把学生学习结果与教师教学效果紧密挂钩,促使广大教师不仅“教书”,还要承担起“育人”责任。比如,教考分离后的各科考试成绩,公共基础课统考的考试成绩,各专业相应证书的获取率;外语的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通过率,甚至包括“专转本”升学数,本科自考课程通过情况等,不仅要对学生分层次按类别有所要求,而且对相应的系部、教师、班主任也要规定指标作为衡量教师班主任教学质量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设立多种系科“教学成果奖”,对教学、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班主任实行重奖,并在晋职、晋级中优先考虑。总之,要把教书育人的优劣作为评价系部领导、教师的重要指标,推动优良教风、学风在制度化的轨道上进行。
二、始终代表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建立与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服务体系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贫特困生经济困难、就业问题等都成了突出问题,这些方面的工作开展的主动与否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保障,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成长成才。因此要积极建立与完善心理咨询、勤工助学、就业指导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学生服务体系,坚持教育管理和服务并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并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实际困难,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服务。
1、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切实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的贫困生人数增多,一般比例都达到学生数的10%左右。贫困生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及亟待解决的就是经济困难。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一般由助学贷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困难补助和“减免缓”交学费等制度,但远远不能满足逐渐增多的贫困生的需要。因此,除此以外,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渠道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结合后勤社会化,将部分成人干的临时工转换成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因为多一个岗位就少一个贫困生;在校外,充分借助社会力量,主动与社会联系多开辟一些勤工助学渠道和市场,甚至建立长期的勤工助学合作基地,争取让一切贫困生改善困境,顺利完成学业。
2、加强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竞争的机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大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充满了竞争和压力,而且在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遇到了心理困惑和压力,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各学校纷纷开设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广泛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工作,运用讲座、专题教育、开设选修课以及网上咨询和个别咨询等手段,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校期间遇到的人际交往障碍、学习紧张焦虑、交友恋爱挫折,求职择业矛盾、经济困难压力、情绪调节失衡等心理问题,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学生心理疑难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心理健康教育毕竟刚刚“热”起不久,还不为广大同学接受与理解,目前大学分学生虽然知道“心理健康咨询”是怎么回事,但主动上门咨询的还是极少数。因此,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在“广泛性”和“深入性”上下功夫。一方面可以改变“等”学生上门咨询为发出邀请“约”心理测试中反应出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同学、贫困生等面谈,通过主动关心与谈话,使学生体会到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拉近心理教育教师与学生彼此距离,消除“心理健康咨询”生疏感、被动感,增强对“心理健康咨询”亲切感信任感,争取更多的学生上门咨询,从而扩大“心理健康咨询”的影响,及时解决更多学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学工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使班主任成为一支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他们人数多,力量大,接触学生面广,了解学生深入,发现学生问题及时。遇到学生问题时,可以运用思想教育、心理疏导、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困难相结合的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3、一切为毕业生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
如今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已不是单纯的学生自主择业,而是包含了学校既要为学生就业提供配套服务并开发就业市场,也要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拓市场,就如同一个企业生产产品并负责销售一样。因为今后学校的招生数要与前一年就业率紧密挂勾。因而,就业工作不仅联系着每位毕业生的命运,也联系着学校的前途,联系着每位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在办学的整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把就业工作作为衡量学校人才质量能否适应社会需要的标准,超前摸清社会需求,有效有针对性地培养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在招生、培养、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树立一切为就业服务的思想,加强管理,理顺关系,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就业工作渠道畅通。各系部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学科课程设置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职能部门要以毕业生充分就业为目标,主动出击,加强与各地区各行业的联系,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不断开辟和巩固就业基地,促进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钟秉林. 认清形势真抓实干 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J] . 江苏高教, 2001.4
[2]王明荣.“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 [J] .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3.3


TAG: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做好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生服务工作

在线客服

010-5165158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00852-6887431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